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基隆美術館作為基隆第一座正式美術館,期望以「委託行」及「港口」概念,引進國內外優良美術展覽,並且將基隆優秀的人才及作品推廣給全世界,使美術館成為美學能量的交換場域,並讓藝術融入生活,讓民眾走進美術館就如走進巷口的委託行,在日常之中,即能汲取藝術、參與藝術,也期望各國遊客更能親近這獨特與愛之城市的在地文化、歷史與藝術美學。

本館的設立係為回應城市文化再造與當代表達,作為城市文化的容器與平台,本館期望透過各類藝術活動,啟發市民美學素養、推動在地藝術發展、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任務。以「城市即美術館」為核心理念,基隆美術館不僅展示藝術,更讓藝術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成為凝聚文化記憶、展演時代精神的重要場域。未來,本館期望將不只是靜態展覽空間,更是一個活絡交流、對話、創造的開放平台,扮演基隆「城市文化客廳」的角色。


1. 美術館(外觀).jpg

主體建築

基隆美術館最早前身為1903年的基隆公會堂,於1985年改建為文化中心,作為臺灣十二項建設之一,為臺灣第一個新建複合式文化中心。由主持中正紀念堂與圓山大飯店等設計的楊卓成建築師操刀,完成地上9層、地下2層,佔地面積約4,000平方公尺的建築,結合展覽空間、專業演藝廳、圖書館功能。經過35年的使用後,自2021年起重新梳理使用需求、未來文化政策與城市文化發展願景,並進行1至3樓的全面改建,成為今日的基隆美術館。

建築本體上,建築立面以白色預鑄板構成幾何量體,紋理中可見對青銅器及海洋流動意象的呼應,結合中國宮殿式語彙與歐洲裝飾風格,形成極具特色的視覺標誌。內部空間設計注重儀式性與動線連貫,西側迎賓大階梯、對稱螺旋梯與挑高大廳,皆為當代公共建築的代表作。同時,為回應時代變遷與都市脈絡,以「開放、彈性、共融」為核心,重塑空間動線,打開建築與城市的邊界。原有東西分隔的一層空間被重新貫通,增設連結展覽與公共空間的樓梯與中庭;對外則透過落地玻璃與灰色擴張網,打造通透、輕盈的新介面,展現出新舊共構的當代建築語境。

2. 樓層(簡圖).jpg